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73|回复: 0

潍水岸 | 李清照的金石情

[复制链接]

40

主题

0

回帖

122

积分

注册会员

Rank: 2

积分
122
发表于 2023-9-1 11:16:0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李清照的金石情◎朱建霞  置身青州宋城,在茶楼酒肆间徜徉,清风丽日,黄花盛开,传来几声悦耳的琴鸣筝声,会让人陷入一阵恍惚之中,思绪一时间迷离朦胧,一下子迷失自己:我是身在当下,还是梦回宋朝?以至于要从眼前的行人如织中,寻觅一个婉约的身影——那位词坛女杰李清照。  时间回到公元1107年,青州的秋天,在李清照的眼里,应是最美的季节:黄花璀璨,满城浓炽;大地织锦,丹青流韵,像极了一个布置好的盛大庆典,只为迎接自己和夫婿重聚。 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。可是,那已是往昔的汴京时光。如果不是党争之祸,两人还会流连于汴京的文玩店铺或者街市,“脱衣市易”搜求金石。那时的他们为觅得一件稀世金石或碑帖而激动万分,会狡黠地使个眼色,只将眉飞色舞的心情深藏于对视的一瞬,小心翼翼地捧着刚到手的心爱之物,躲到行人稀少的街角玩赏,狂呼跳跃的二人,顾不上行人投过来的鄙夷眼神。兴致勃勃的二人还会踅进一间小吃店,不用拂拭,坐定桌前,大快朵颐。回家的路上,还不忘买些糖人、窗花,一路走,一路嬉戏,那时的欢聚是何等的畅快啊!  犹记那时,新婚燕尔,却聚少离多。赵明诚还是太学生,只能趁初一、十五才能告假回家与妻子团聚。记得上元灯节,赵明诚回家后却不见夫人,正在书房中端坐犯疑寻思,丫鬟来报,有一青年书生求见。未及应允,只见阶下一翩翩公子,纸扇纶巾,长衫皂靴,眉宇间英气逼人,又似曾相识。赵明诚连忙起身相迎,走上前去,问来者尊姓大名。只见书生风度翩翩,双手抱拳于胸前,答道:“小生与兄台同窗数载,几日不见,兄竟如此健忘,可见今日还是不如不见的好。”说罢,欲要转身离去。赵明诚如坠云雾,傻傻地呆立在那里。不料那书生转身脱帽,秀发飘飘,扑上前来,原来,竟是女扮男装的清照,故意来捉弄自己的夫君。  想起这些,清照还会莞尔一笑,总觉得那时的光阴很慢很美,一生只够爱一个人。  如今,相聚的时光来了。李清照像一只从明水(今济南章丘)翩跹而至的候鸟,要栖落到青州赵家的梧桐树上。那可是自己要生活一辈子的地方啊。不知彼时,有没有一阵幸福到眩晕的感觉击中她。  当然,促成这一切的还是那场搅动政坛的元祐党争。早在1104年,李清照因父牵连而外迁,回到明水。明水是个好地方,因境内有净明泉而得名,一说唐太宗东征至此,适患眼疾,有孩童指引,以泉水洗目而愈,遂名明水。潋滟的泉水连天空都濯洗得熠熠生辉,独不能洗尽心头的阴翳。  相比于对当时李赵两家获罪时的义愤,此时的清照心里却生出一些释然。党争之祸和家国变乱纷至,让赵明诚的仕途戛然而止,却让爱情的光芒重回身边。在青州度过的十四年,是李清照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。  李清照将会客的中堂命名为“归来堂”,将自己的内室取名为“易安室”。就是要像五柳先生一样,做一个人间的逍遥子。一切都可以放下了,现在要做的,只是坐下来,“铫煎黄蕊色,碗转曲尘花”。夜色里,明月不邀而至;黎明时,朝霞不请自来,所有的琐屑杂务都可以抛之脑后。这是最恬静的日子,也是李清照最想要的日子。  当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归来堂,琴瑟和谐,夫唱妇随便不再是一个梦,而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日子,莳花弄草,品茗鼓琴,都是眼前的事情。在内心里,清照希望日子就这样慢慢地过下去。  人无癖不可与交,以其无深情也;人无痴不可与交,以其无真气也。赵明诚对金石的喜好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。在太学攻读经史之余,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搜求书帖、字画、钟鼎彝器,有时为求得一件喜欢的作品,宁可忍饥挨饿。赵明诚到青州以后,更加潜心于金石字画的研究。家中的积蓄,除了能满足衣食之外,都用在了这上面。清照有时也嗔怪他:“在金石和妾身之间,郎君是更喜欢哪个呢?”赵明诚竟然一时难以回答。清照记得,明诚曾说过,宁粗衣简食,也要穷尽金石绝域,搜罗天下古文奇字。这时的赵明诚需要躲进金石世界里,来逃避现实世界的箭矢冷雨。还好,一个人心里还有喜欢的事,就不会像植物一样枯萎。  从此,夜深时分,霜寒露重,两人披衣拥烛,一起校勘、整理、鉴定、修补,擦拭着手中的一件件古物,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,重新有了自己的温度。夜色浓重,金石却在夜色里熠熠生辉,一切陈年往事,又在灯火里活过来。  李清照的悟性,让她在金石方面突飞猛进,连赵明诚也汗颜,自愧不如。金石更是让李清照的诗文仿佛生了根,有了金石之气。 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夫妻佳话,金石为之增色不少。清照爱的是金石的魂与魄,而赵明诚欣赏的是体与物,在胸怀上究竟还是略输一筹。  女儿亦有金石志。渐渐地,金石成了李清照的第二生命。单是二人收藏的数量,就让人叹为观止。在李清照《金石录后序》的记载中,既有国破流离的苍凉,又有不堪金石落入敌手的沉重:“既长物不能尽载,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,又去画之多幅者,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。后又去书之监本者,画之平常者,器之重大者。凡屡减去,尚载书十五车,至东海,连舻渡淮,又渡江,至建康。青州故第,尚锁书册什物,用屋十余间,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。十二月,金人陷青州。”金石,竟成了她一生的幸,也成了剜心的痛,让她舟车劳顿,一路南迁,一路负重前行。而引导她走向金石的夫婿,重新起用后,转任各地,金石反而成了仕途的负累,全都弃之于她。还是在李清照的《金石录后序》中,回忆道,赵明诚将“遂驻家池阳,独赴召。六月十三日,始负担,舍舟坐岸上,葛衣岸巾,精神如虎,目光烂烂射人,望舟中告别。余意甚恶,呼曰:‘如传闻城中缓急,奈何?’戟手遥应曰:‘从众。必不得已,先弃辎重,次衣被,次书册卷轴,次古器,独所谓宗器者,可自负抱,与身俱存亡,勿忘之。’遂驰马去。”言之谆谆的告诫,在李清照听来,字字如惊雷。金石,成了最真切的试金石。  但这份金石情缘确是曾将两人牵系在一起的。赵明诚的好友刘跋曾邀请他到泰山访古,因为泰山是一座文化大山,诗赋碑文洋洋大观,赵明诚欣然约定成行。李清照却无法前往,只能帮丈夫打点行装。临行在锦帕上写下《一剪梅》,为丈夫送行。“红藕香残玉簟秋。轻解罗裳,独上兰舟。云中谁寄锦书来,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花自飘零水自流。一种相思,两处闲愁。此情无计可消除,才下眉头,却上心头。”其中款曲,让人艳羡。也让赵明诚心猿意马,把泰山访古的心思,减却了一半,未到泰山却在计算归期了。  撰成《金石录》,保全最后的金石,成了李清照心心念念的事情,不仅是夫妇二人毕生的积累,更是维系国家命脉的一条文化之根,是一刻也不能言弃的。北宋国破,山河凋零,一个弱女子颠沛流离,连生命都堪忧,金石文物更是或焚或失,所亡大半,如同生命失去了血色,李清照枯萎成秋风里的黄花,憔悴损,有谁怜!到最后,除了身边寥寥的文物,她一贫如洗了。  南迁后的一个秋日,秋风萧萧,暮雨瑟瑟,鬓发泛出银丝的李清照端坐在几案前,端端正正地写完《金石录》的最后一节,然后长舒了一口气,身子一下子轻了起来,好像变成了一朵云,只要一阵风就能飘起来。  这时,风紧雨急,落叶萧萧。用纸镇压住素笺,端起酒杯,酒未沾唇,心已碎。将三杯酒倾洒在地下,喃喃自语:“明诚,你放心吧,《金石录》已完成,你泉下有知,应会看到……”  南飞雁阵的凄清哀鸣一阵阵洒下来,伴着冷雨和孤愁,夜色更加深浓。荧荧烛光中,李清照奋笔疾书,写下了那首旷世之作《声声慢》:  寻寻觅觅,冷冷清清,凄凄惨惨戚戚。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。三杯两盏淡酒,怎敌他,晚来风急。雁过也,正伤心,却是旧时相识。  满地黄花堆积,憔悴损,如今有谁堪摘?守着窗儿,独自怎生得黑。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。这次第,怎一个愁字了得!  每一个字都浸着南国的冷雨,每一个字在夜色里都透着无尽的哀愁。编辑:封晓健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
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